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了2009年和2010年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之后,市场规模翻了一番,但自2011年开始汽车市场进入回调期。在回调期,如何才能抓住机会进行有益调整,从而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本报今日国研视点版刊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青的文章《汽车市场进入回调期亟须进行政策调整》,作者在文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作者分析了汽车市场回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为当前的市场回调具有一定必然性,是我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的刺激政策退出之后的必然结果。2009年推出的刺激政策对拉动汽车消费、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后期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潜在消费被集中和提前释放。这些刺激政策于2011年年初集中退出之后,市场增长后劲不足逐步显现。数据显示,2011年汽车累计产销量增幅较上年回落超过30个百分点,为13年来最低增长水平。
作者认为,市场的快速扩张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但令汽车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由此所引发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日益显现,成为影响城镇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因素。市场回调使得这些问题“水落石出”,这既有利于国家完善相关法规和优化监管,也有利于厂商、经销商调整生产经营策略,解决突出问题,明确发展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引导消费者合理科学消费,从而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指出,由于目前我国汽车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当前的汽车市场调整具有短期性,对中长期增长影响不大。预计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增速将较上年有所回升,全年汽车销量将达到2000万—2030万辆,产销增速保持在8%—10%,全年市场销售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为此,作者建议结合我国汽车产业和市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汽车市场进入回调期后,进行一些必要的政策调整,把产业政策的着力点从刺激汽车消费需求的数量增长,转向解决和改善影响汽车市场发展的中长期矛盾和问题。具体有:将“鼓励购买、限制使用”作为制定和实施汽车消费政策的重要原则,借助燃油税、购置税、消费税等手段,引导形成绿色合理的汽车消费;进一步规范汽车流通渠道,扩张汽车后服务市场需求;引导产业组织优化,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