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比亚迪戴姆勒合资公司发布了共同合资的汽车品牌DENZA腾势,宣告中国首个专注于电动汽车品牌的诞生。然而半个月之后,工信部却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定位“先走混动,然后再走纯电动”,再加上尚未成熟的电动车市场已经给比亚迪足够的教训,这让腾势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诸多困境。“技术换技术”的口号虽然吸引不少目光,但电动汽车产业化尚未形成的大气候不会因为一个概念而有所突变。
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罗林格接受网易汽车专访时表示:比亚迪戴姆勒合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比亚迪优良的电池技术和戴姆勒百年的造车经验。再谈到合资公司首款产品时,罗林格表示,首款产品将在比亚迪工厂建独立生产线,并按照严格合资公司的生产标准来生产,并且首款产品将只投放中国市场。
比亚迪戴姆勒优势在技术互补
记者:很多人都说比亚迪和戴姆勒的结合是一桩互补性很强的合作,您认为它的互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罗林格:在这样一个合作中,戴姆勒和比亚迪各占50%的股份,比亚迪所带来的是他们的优良电池性能,以及他们在电动动力总成方面的技术,戴姆勒带来的是他们将近126年的制造汽车的经验,在这其中,有我们非常优秀的汽车制造理念,设计的理念,以及在汽车的安全性、舒适型方面的优势。
记者:按照现在现行的合资企业的国际惯例,一般是提供技术的一方占据主导权比较多,按照现在的模式,现在合资公司中,运营模式是怎样的,谁占据比较大的主导权?
罗林格:对于其他的合作形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合作是要将一款原来在他们本土生产的车拿到中国来生产,在中国本土化生产的时候,需要很多国外的技术进行本土化。对于我们这样的合作是不同形式的合作,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是一种技术上的合作,是双方把他们互相的优势都带到这样的公司里面来进行合作的,其实在技术方面我们是共同来补强的。
记者:上个月底,这个合资公司发布了新品牌“DENZA腾势”,你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品牌品牌LOGO设计方面有哪些含义,包括品牌的品牌目标是什么,定位是什么?
罗林格:早在2010年底,我们就已经把这样的LOGO设计出来了,设计LOGO的时候充分考虑电动车以及面向未来的概念。对于DENZA这个汽车我们也是考虑了面向未来的使用群体,也是能够唤起大家对于保护环境,以及社会责任的关注。
#p#副标题#e#
首款产品在比亚迪工厂独立生产只投放中国市场
记者:对于这个合资公司的第一款产品,能不能为我们透露一下具体细节?
罗林格:对于第一款车的设计方面,是基于合资公司全新的设计,从画图纸开始就是在合资公司所完成的,不仅是一款新车,而且是在双方加入各自优势,比如说比亚迪的电池以及电机、电控,以及戴姆勒造车以及设计方面的优势,综合起来设计的一款最新的车。这个车无论在性能还是其他方面,都是在市场上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肯定会在未来受到大家的欢迎。
记者:这款车型最终会选择奔驰的工厂还是比亚迪的工厂进行生产呢?还是合资公司新建工厂?
罗林格:对于这样一款车的生产,我们将在比亚迪建独立的一条生产线,专门为DENZA生产汽车,虽然是用比亚迪的生产线,但是生产标准将完全基于合资公司的生产标准,并且充分融入奔驰以及戴姆勒在制造以及生产方面的理念和标准。
记者:这款车型是只针对中国市场,还是也会向海外其他市场进行同步的投放?
罗林格:只针对中国市场。
记者:现在经销商的选择情况进行得怎么样了,首批经销商的建店情况?
罗林格:我们现在其实还并没有开始建店,但是我们已经开始非常谨慎,仔细关于选店以及选取潜在感兴趣的投资商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在未来,将会在一线城市考虑进行经销商的铺设。
记者:现在在中国,电动车的推广和国家相关政策,政府的补贴是息息相关的,如果缺乏政策补贴的情况下,很多电动车推广是遇到很大难度的,现在合资公司是否已经拿到了补贴的批文?
罗林格:在最新国务院所批准的工信部提交的《关于新能源汽车2012-2015电动车发展规划》当中所提到的,有一个关于2015年希望能够有50万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数字,从这其中也能解读到,政府将会对电动车市场有很大力度的支持,我们也希望未来政府能够支持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动车研发方面,各项工作在汽车厂商方面的努力。
记者:您对新合资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怎样预期的?您认为到什么时候可以盈利呢?
罗林格:我们都在非常仔细的研究这样一款车,未来投放市场以后怎么样。当然我们相信,因为这样一款车融合了最先进的技术,我们相信这款车能够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是对于市场的预估我们不能给出非常准确的数字,我们仍然正在做自己的努力,希望未来这款车能受到市场的欢迎。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比亚迪和戴姆勒属于两种企业,属于两个国家,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两种不同的国家文化,文化和价值观都不太相同的情况下,你是怎么解决交流和沟通问题的?
罗林格:虽然我们公司正式成立是在2011年2月16日,其实我们在这之前,2010年就已经开始对初期合作的探讨以及共同的研究。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合作,克服了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实对于文化方面的问题,并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机会,让大家能够更好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