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市举行首次中小客车增量指标竞价,在经过6个小时的激烈竞价后,共产生796个买受人,这比原计划4363个竞价指标足足少了3567个,仅完成约18.2%的配置率。竞价结果,个人指标平均成交价22822元/个;单位指标平均成交价25515元/个。有17位竞拍人以10000元底价中签,单位也有4个以10000元底价成交。
竞拍人报价时间,精确到千分之一秒
昨日上午8时45分,在广州产权交易所,随着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交委主任冼伟雄锤落锣响,中小客车首次指标竞拍正式开始。广州市公证部门、市指标办、人大和政协委员代表及媒体单位记者共同见证了这个时刻。
昨日上午11时,记者看到,竞价网站第一次播报了增量指标竞价的平均价格,个人增量指标平均价为16414元/个,单位增量指标平均价为15827元/个;中午13时第二次播报了增量指标竞价的平均价格,个人增量指标平均价为17312元/个,单位增量指标平均价为17969元/个。
17竞拍人以底价中签
经过两个时段的平均报价后,15时整,增量指标竞价完成。广州产权交易所总裁李正希公布了中小汽车竞价结果。李正希表示,“个人竞价结果为,最低成交价10000元,平均成交价为22822元。最低成交价的报价人数17人,最低成交价的成交人数17人。最后买受人报价时间为14时06分00.391秒;单位竞价结果,最低成交价为10000元,平均成交价为25515元。最低成交价的报价人数4人,最低成交价的成交人数4人。最后买受人报价时间为11时22分21.154秒。”
3567个指标没人要
记者在现场发现,广州产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宣读最后买受人的报价时间精确到千分之一秒。广州交易产权所的副总裁余旭元介绍,“由于竞拍是按照价位优先、同价位时间优先原则。如果遇到竞买人出了相同价格的竞拍的时候,我们就要根据时间的先后来判定,所以精确到千分之一秒,更加精确。”
据了解,竞价当天从上午9时至下午15时,经过6个小时的激烈竞价,本期共产生796个买受人。原计划首次竞价指标为4363个,足足有3567个指标没人要。
竞价结束后,中标人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目前有一辆小车,想换一辆排量超过2.5L以上的大车,主要是考虑到摇号只能购买排量在2.5L以下的轿车,因此选择申请竞价方式。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最终以21100元成交。张先生笑言,在竞价前,他心目中的保底价是23000元,因此以21100元成交,他还是很兴奋。“如果买车,我想买3.0L排量的大车。”今年40多岁的张先生笑言。
为何遇冷?
很多潜在竞买人仍在观望
对于首次竞价出现“遇冷”现象,广州产权交易所专业人士分析,本月是广州首次举行中小客车增量指标摇号和竞价,市民既不知道摇号的中签率有多大,也没有以往竞价成交率可供参考,难以预测第一次竞价指标成交价会达到什么价位,很多潜在的竞买人会持观望态度,暂没有报名申请参与竞价。
对于本期单位和个人的平均成交价均超过了20000元,但仍存在10000元底价成交的情况,广州产权交易所专业人士分析表示,以最低成交价成交的买受人在所有买受人中所占比例很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这部分买受人对用车的需求并非特别迫切,只是抱着“试水的心态”,以保留价10000元进行试探性报价。例如,以10000元成交的最后一名单位买受人的出价时间是11时22分21.154秒,该买受人就不是完全按照价格播报信息进行报价及修改报价的;二是参与竞价的人数少于指标的投放数时,最低报价即使是保留价也可以成交。
现场摆乌龙?
竞价刚开始就出现“平均价 ”
“竞拍现场的大屏幕上怎么出现了个人平均价和单位平均价?”昨日,在竞价现场,就在中小客车指标竞拍的锣声刚刚落下不久,记者在现场的大屏幕上看到一行字:“个人平均价格为12000元/个,单位平均价格为24000元/个”。这行字只显示了两三秒之后,就消失了,大屏幕回归到无价格界面。为何会刚开始就显示出“平均价格”?
对此,广州产权交易所负责人随后解释,其实那是之前对竞拍过程进行模拟操作时设定的一个模拟价格,并不是竞拍时真正的平均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