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消协情况通报,全国近年来频繁出现因购车不提供合格证问题的维权事件,从北京、上海、广东,到湖北、山东、江西, 再到甘肃、宁夏、云南,几乎所有的省市均包含在内。就在今年2月份,河南郑州又发生了凡迪4S店维权事件,60多名购车者在此购买了汽车,车辆合格证却一直没拿到。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证卖车”状况还越发严重。“汽车投诉网”上,关于“合格证”的投诉量,2015年同比2013年激增129.32%。
如前文所述,车辆合格证非常重要,属于汽车商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如此多的合格证“失踪”,到底去了哪儿?
问题就出在汽车经销商用合格证作抵押的融资模式上
事实上,它们哪儿也没去,只是静静地躺在银行的保险柜中。
这里要介绍一个汽车行业的潜规则——车辆合格证抵押贷款。简单来说,就是车辆合格证被汽车经销商抵押给银行贷款,用于向汽车厂商付款提车,消费者在买车成交时,往往要晚上一段时间,等到经销商用钱向银行赎回合格证,车辆才能正常使用。通常情况下,一般是几个月时间。
这并不难理解,作为大件交易商品,汽车在流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按平均每辆车20万元,4S店每月流通100辆车计算,就需要2000万元资金,这还不算4S店的日常运营成本。于是,将库存的车辆通过“车辆合格证质押”的方式向银行贷款,保持4S店拥有稳定的流动资金,就成为很多4S店的做法。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腾挪手段,在车市向好、汽车销量看涨的时期,会成为经销商维持现金流、增加利润的有效手段,但在车市下行期,市场需求下滑的时候,用这种手段更像是在“玩火”。
当经销商销售情况不佳,资金链出现断裂,或者将卖车所得款项用于其它投资时,可能不能立刻偿还银行贷款。出于抵御风险的考虑,银行自然不会交出之前抵押的合格证。而当这些合格证所属的车子被卖掉时,车主就拿不到合格证了,辛辛苦苦攒钱买的新车就莫名其妙变“黑车”。(来源:腾讯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