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 vs 增程:谁是新能源时代的终极选择?

2025-04-07

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技术,就像是汽车动力领域的一位多面手,巧妙地将传统燃油发动机与先进的电动机融合在一起 ,协同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它可以实现纯电、燃油、混合三种模式自由切换,这无疑为驾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灵活性。​

 

 

在城市中日常通勤时,道路往往拥堵不堪,走走停停。此时,PHEV 车型便能切换到纯电模式,悄无声息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仅能避免发动机在怠速和低速行驶时的高油耗,还能减少尾气排放,为城市的绿色出行贡献一份力量。要是你计划来一场长途旅行,纯电模式的续航里程可能就无法满足需求了,不过不用担心,PHEV 车型还拥有燃油模式和混合模式。在长途行驶中,发动机可以持续提供动力,让你无需频繁寻找充电桩。当需要加速超车,或者应对复杂路况时,电动机还能适时介入,与发动机协同工作,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输出。​

 

PHEV 车型的综合续航里程可达 1000 公里以上,这对于那些经常需要长途驾驶,又对续航焦虑较为敏感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以比亚迪唐 DM-i 为例,它凭借着大容量的电池和高效的发动机,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综合续航里程轻松突破 1000 公里。无论是城市中的日常使用,还是长途自驾游,都能轻松应对。​

 

PHEV 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动力耦合系统的效率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发动机和电动机之间的协作效果。如果耦合系统的效率低下,就会导致能量损失增加,动力输出不顺畅。此外,电池能量管理策略也需要不断优化。如何在保证电池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妥善解决,PHEV 技术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增程式技术:“以电为主” 的创新路线​

 

增程式电动车(EREV),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种创新技术路线,近年来备受关注。它采用 “发动机发电 + 电机驱动” 的串联模式,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使得发动机在车辆中仅扮演增程器的角色,不直接参与车辆的驱动。​

 

当车辆启动和在城市中低速行驶时,EREV 主要依靠电池储存的电能驱动电机,从而带动车辆前进。这使得车辆的驾驶体验与纯电动车极为相似,起步迅速、加速平稳,而且车内非常安静,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声。这种纯电驱动的方式,不仅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还能减少尾气排放,为城市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当电池电量不足,而车辆又需要继续行驶时,增程器便开始发挥作用。发动机启动,带动发电机发电,产生的电能直接为电机供电,或者储存到电池中,以维持车辆的正常运行。这种设计巧妙地解决了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焦虑的问题,让用户在长途出行时也能安心驾驶。​

 

虽然 EREV 的结构相对简单,降低了机械损耗,但在高速行驶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发动机发电需要经过能量转换,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能量损失,再加上高速行驶时车辆的风阻增大,导致增程器需要消耗更多的燃料来产生足够的电力,因此能耗会略高一些。不过,对于大多数以城市通勤为主,偶尔进行长途出行的用户来说,EREV 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

 

就拿理想 ONE 来说,它凭借着出色的增程式技术,成为了市场上的热门车型。在城市日常通勤中,它可以完全依靠纯电模式行驶,满足用户的日常出行需求。而当需要长途旅行时,增程器的介入,让它的续航里程得到了有效保障。再加上其宽敞舒适的内饰空间、丰富的智能配置,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日常通勤:增程更胜一筹​

 

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日常通勤是大多数车主最频繁的用车场景。对于这一场景,增程式车型凭借其出色的纯电续航能力,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如今市场上的增程式车型,在纯电模式下的续航里程普遍可达 80 - 200km ,这足以满足 90% 以上城市居民的日常通勤需求。像岚图 FREE,它的纯电续航达到了 318 公里,对于那些每天通勤距离在几十公里以内的上班族来说,一周只需充一次电,就能轻松应对日常出行。​

 

不仅如此,增程式车型在纯电模式下的运行成本也非常低。以家庭用电为例,每度电的成本大约在 0.5 - 0.8 元左右。假设一辆增程式车型的电耗为 15 度 / 百公里,那么行驶 100 公里的电费仅为 7.5 - 12 元。而油电混动车型,即使在油耗较低的情况下,每百公里的油耗也在 4 - 6 升左右,按照当前油价计算,行驶 100 公里的油费大约在 25 - 40 元左右。两者相比,增程式车型的充电成本明显低于油电混动车型,这无疑为车主节省了一笔可观的开支。​

 

反观插混车型,虽然也具备纯电行驶的能力,但部分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较短,仅为 50km 左右。对于一些通勤距离较远的用户来说,可能在一天的通勤过程中就需要耗尽纯电续航,之后不得不切换到燃油模式或者混合模式。频繁的模式切换不仅会增加车辆的能耗,还可能会影响驾驶的平顺性,给用户带来不好的驾驶体验。​

 

长途出行:插混展现优势​

 

当我们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长途旅行时,插混车型则展现出了它的独特魅力。在高速工况下,插混车型的发动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这种直接驱动的方式减少了能量转换的环节,使得发动机的

 

动力能够更高效地传递到车轮上,从而降低了油耗。像比亚迪唐 DM-i,在亏电状态下的油耗仅为 5 - 6L/100km,即使在长途行驶中,也能保持较为稳定的油耗表现,让车主无需为油费而担忧。​

 

增程式车型在长途出行时就略显逊色。由于其发动机并不直接参与驱动,而是通过增程器发电来为电机供电,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能量损失。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车辆的风阻增大,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行驶,这就导致增程器需要更频繁地工作,从而使得油耗上升。据一些车主反馈,增程式车型在高速行驶时的油耗可能会升至 7 - 8L/100km,相比插混车型,能耗明显增加。​

 

在动力储备方面,插混车型也更具优势。当车辆需要加速超车,或者在爬坡等需要较大动力的情况下,插混车型的发动机和电机可以协同工作,提供更强劲的动力输出。而增程式车型主要依靠电机驱动,在电池电量不足,增程器发电功率有限的情况下,动力储备可能会略显不足,超车时可能会不够干脆利落,给驾驶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政策导向与技术演进​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进程中,政策导向和技术演进始终是两大关键驱动力,深刻影响着插混和增程车型的发展轨迹。​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减少碳排放,实现可持续交通。我国自 2009 年启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来,补贴力度逐年调整。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退坡,但插混车型凭借其在油耗方面的优势,仍能在部分地区享受一些政策红利,如免征购置税、新能源指标等。这无疑为插混车型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 “双碳” 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插混和增程技术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大车企纷纷加大在插混和增程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不断创新和升级。​

 

在技术演进方面,插混技术正朝着更高的能效和更优的动力耦合方向发展。各大车企不断优化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协同工作逻辑,提高动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同时,电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能量密度持续提升,成本逐渐降低,为插混车型的性能提升和市场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程式技术在电池成本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尽管近年来电池成本有所下降,但与传统燃油发动机相比,电池成本仍然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增程式车型的价格竞争力。此外,增程式车型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较高,充电设施的不完善也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固态电池技术有望在未来实现突破。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高的安全性,一旦实现商业化应用,将有望重塑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为增程式车型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选购建议:按需求做选择题​

 

面对插混和增程这两种各具特色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其实,只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就能轻松做出选择。​

 

如果你经常需要长途出行,又追求全场景下的低油耗,同时对动力性能也有一定要求,那么插混车型无疑是你的最佳选择。插混车型的发动机可以在高速行驶时直接驱动车辆,不仅能有效降低油耗,还能在需要时与电动机协同工作,提供强劲的动力输出。无论是城市通勤还是长途自驾游,插混车型都能满足你的需求,让你享受舒适、高效的出行体验。​

 

要是你主要以城市通勤为主,日常驾驶距离较短,且更偏好纯电驾驶的安静、平顺感,同时家里或单位附近有方便的充电条件,那么增程式车型可能更适合你。增程式车型在纯电模式下的续航里程足以满足日常通勤需求,而且充电成本低,驾驶体验与纯电动车相似。即使偶尔需要长途出行,增程式车型的增程器也能为你提供续航保障,让你无需担心电量耗尽的问题。​

 

插混和增程车型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它们都是新能源技术多元化发展的体现。消费者在购车时,应根据自身的使用场景、充电条件以及对技术的偏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如果你还有其他关于新能源汽车选购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将抽取点赞最高的评论,送出《新能源购车指南》电子版一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出明智的购车决策!

 

总结:理性选择,告别焦虑

 

插混与增程并非非此即彼的竞争,而是互补的技术路线。选择时需跳出参数对比,回归真实需求:插混车适合 “既要省油又要长途” 的务实派;增程车则是 “追求纯电体验且预算充足” 的优选。

 

最终,没有完美的车型,只有最适配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