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可能继续上调 成品油价格机制需改革
中国汽油价格可能继续上调----英国《金融时报》 Lex专栏
英 国首相戴维•卡梅隆(David Cameron)上周对纽约人说,英国燃油价格之高(柴油2.3美元/升)会把他们吓晕(纽约的柴油价格低了一半左右)。现在中国的司机也该感觉晕眩了: 中国燃油价格出现近三年来的最大涨幅,上海的司机买1升汽油得付创纪录的1.3美元,一夜之间上涨了至少7%。不过,这次油价上调,以及中国对燃油价格的 严格管制,对晕沉沉的中国石油企业不会有多大帮助。
中石化和中石油都报告称,由于炼油 利润率下降,去年上半年盈利受到冲击。炼油业务在这两家公司中的比重都超过了四分之一。之后原油价格上涨,预计加剧了两家公司炼油业务的亏损状态。野村证 券估计,虽然本周燃油价格上调,但是营业利润率依然比盈亏平衡点低了约10%。无怪乎自周一出现油价上涨的传言以来,这两只股票的表现落后于恒生指数。
不 过,自去年10月原油价格开始上涨以来,中石油和中石化股价已经分别上涨了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放松油价管制抱有希望。最近成品油 价格上调表明,通胀放缓使官方松了一口气。这也意味着,成品油价格可能会继续上调,但中国政府对于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只字未提。
中 国成品油价格机制需要改革。由于原油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早该上调了,之所以推后,似乎是受到3月份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影响。中国经济工作的重心正从抑 通胀向促增长转移,但中国仍希望控制未来价格上涨的步伐。但是,一些可能的调整措施,如将原油价格波动的观察期缩短一半、改为10天,以及调整基准原油篮 子的构成等,既可保留部分管制,也有助于中国石油行业的重振。
日本汽车业的全球化挑战 -----《日经汽车技术》总编 鹤原吉郎
距 离3.11地震海啸刚刚过去一年。东日本大地震、核电站事故、电力短缺、泰国洪灾、欧洲信用危机、日元超级升值至1美元兑换不到80日元……日本在过去的 一年里突然遭遇了10年来未见的多个巨大危机。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日本人的忍耐力、团结、体恤之心及强烈的责任感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称赞,尤其是汽车行 业,复兴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然而,日本汽车行业没有时间去欣赏这种称赞,因为全球经济形势已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欧债危机及美国经济减速,导致全球汽车需求“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趋势日益鲜明。
全 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虽说增速比以前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着正增长,而印度及巴西等其他新兴市场方面,预计有能力购买汽车的收入层也会在今后10年内大 幅增加。美国次贷危机之前,日本汽车厂商在美国这一巨大市场上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今后必须开拓的新兴国家市场在文化及制度上则与美国存在很大差异,消 费者喜欢的商品及用途等也千差万别。
关注各个市场的差别,并且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这种细致的营销比在发达国家市场更为必要。因此,不断深入各个新兴市场,并彻底实现本地化已经成为开拓这些市场的必要条件。
在笔者看来,日本汽车业应该汲取日本电子厂商的教训。最近,笔者阅读了一篇分析日本电子行业没 落原因的报道。文章称,对于韩国三星电子彻底研究新兴国家的市场之后才推出商品的做法,日本电子厂商的高管回答:“我们公司没有市场营销部署”。该报道的 作者在总结日本厂商失败的原因时指出:“三星是‘生产能够销售得出去的商品’,而日本只是‘销售生产出来的商品’”。
尽管日本汽车厂商也在加紧推进本地化,但在开拓新兴市场方面,与三星电子同为韩国企业的现代汽车通过投放可切实满足当地需求的商品,快速提高了市场份额。日本汽车产业能否避免重蹈日本电子产业的覆辙,则要看能否打入世界各地的市场实现“真正的全球化”,以及实现全球化的速度是否足够快。
目前的销售疲软未见得是坏事------美国汽车新闻-中国》执行主编 杨坚
如 果您看过今年前两个月的车辆销量数字,其中似乎有足够多的原因让人感到悲观。中国的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了4.4%,而中汽协已警告称全年都可能会疲软。雪 上加霜的是,中国政府于本月早些时候表示,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很可能会降至8%以下。这导致许多汽车市场分析师纷纷下调了其销量预测。
然 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基础仍保持稳固。虽然步伐放缓,但中国经济仍在增长。而中国快速工业化的内陆已取代沿海地区成为汽车销售的主要推动 力。事实上,IHS Automotive近期曾预测中国的轻型汽车年销量到2020年时将翻近一倍,达到近3100万辆。所以,从长远角度看,没有理由感到恐慌。但在短期上 又如何呢?笔者认为,当前的销售放缓可能会在汽车行业中触发良性的优胜劣汰。在1月和2月,中国的强势品牌变得更为强大,而弱势品牌则变得更为弱小。通用汽车、德国大众汽车以及两家德国豪华车品牌——奥迪和宝马全都报告有销量增长。
与之相反,国内自主品牌则纷纷在丢城失地。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称,它们的市场份额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为42.7%。许多国内品牌在这两个月期间的销量骤降20%以上。但有两个中国品牌,长城汽车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公司,表现出了韧劲。吉利的销量上升了2%,而长城的销量则没有变化。
在 笔者看来,中国的本土品牌多如牛毛,而且大多十分弱小,只有经过整合才能产生强者。当汽车销售于2008年放缓时,一些国内汽车制造商开始谈论兼并事宜。 但当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措施后,所有这些谈判都戛然而止,因为这些刺激措施撑起了几乎全部的国内品牌在2009年和2010年的销售。
现在,关于北汽收购福汽的消息再度传出。这意味着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整合的大幕有可能再度开启。这对于高度分散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应该说是好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