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同一个平台,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打造不同车型。一段时间以来,这种选择在汽车制造业界正显露出“流行”的味道。大众“ModelX+Y”战略,近期就动作频频,先是8月19日,上海大众全新一代朗逸上市;再是一汽大众也将在年底前上市朗逸同平台的兄弟车型——新宝来。
无独有偶。上海通用也在Epsilon II平台上开发了迈锐宝、新君威和新君越,“双君一宝、三箭齐发”的态势腔调十足。此外,PSA集团也以旗下中高端平台打造了雪铁龙C5和标致508,双管齐下。车市竞争的加剧,使得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平台延展研发——“一台多车”,以加快新车上市的节奏、增加新车应市的品种,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平台延展渐流行
当下中国车市,新车上市的速度着实令人诧异。几乎每周都有五六款新车上市,速度可谓全球之冠。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兵多将广向来是全球车企征战市场的基本战略。开发一辆新车的速度,果真能如此之快?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提汽车平台。“平台”的概念,主要应用在研发阶段。汽车的研发,不仅要决定汽车“长什么样”,还要确定如何生产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为了便于分类,大众汽车率先提出了平台概念,将可以共用大部分零件,有着相似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的车型研发模板归类为一个“平台”。但采用同一“平台”的车型,并不意味着不能拥有自己的个性。实际上,基于同一平台的不同车型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会有不同的设定,非常灵活。此外,生产线却没有“平台”的概念,如一汽-大众的柔性生产线,可让不同平台的宝来、速腾、迈腾都在同一条流水线上装配。
平台延展研发又是什么呢?就是在一个已经确定的平台上,对车辆的外形、内饰、调校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加减不同的部件使它“快速”换装成不同的车型,这不仅可以缩短某些车型的研发时间,也降低了成本。
以朗逸和宝来为例,两者均采用大众PQ34平台,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车身采用激光焊接,家族血统一脉相承。朗逸外观沉稳,内饰温馨,适合三口之家;宝来则外形动感,内饰活力,更适合单身贵族。同一平台的不同产品,可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对厂商而言,无疑是双保险。目前,包括大众、通用、福特、丰田、现代等企业,均把平台延展研发作为主要手段,以期取得理想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