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品牌短期内应有突破 唯有政策才能拯救
突然在想,为何要下大力气去做汽车?从2002年汽车井喷至今,每个月、每一年的汽车产销数据表,排名前六都是合资车企,排名第一的不是大众,便是通用,比亚迪、奇瑞、吉利最巅峰时,也就第九、第十,“打酱油”的帽子一直摆脱不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日本、德国、美国,大多数时候销量排名前三的是自家品牌。其中固然有品牌争气、短短时间内能做大做强的能力,还有政府在背后默默支持、该出手时毫不手软的坚定态度。比如美国,两年前为挽救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一手导演“召回门”,将丰田打入深渊。
中国有汽车工业,从国营到民营,从北到南,几乎每个省市都有汽车集团,按“无汽车,不大国”的标准衡量,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国,市场中销量最高的汽车品牌居然是其他国家的,怎样解释都过不去。市场不等于“乳沟”,不是挤一挤就有,去年1800万辆,今年或是2000万辆,未来顶多2500万辆。4000万辆是扯淡,中国的资源、环境根本支撑不起。换言之,中国市场容量已经接近极限,本土品牌的空间与机会已不多。所以,是时候政府有关部门出手扶持了。
政府有关部门也似乎出手了。最近,不断有职位比较高的汽车人士跳出来说,本土品牌堪忧,需要民众支持,购买本土车便是“爱国”……这番言论一出,全场鸦雀无声,但凡稍熟悉汽车的人心里都像吃了苍蝇,恶心得不行。本土品牌需要实打实的支持,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政策,最最不需要的就是精神支持。将责任都推给消费者,这需要怎样厚的脸皮和淡定的心理,我为所谓高层能说出这样一番话而丢脸。但意外的是,也有不少人觉得有道理,认为理所当然。
消费者一直都爱国,努力挣钱,全力消费,手头宽裕时第一时间买车。但问题是,汽车行业开放,合资汽车进入中国几无门槛,成本低,动不动便降价。相同价钱,选择更好的产品,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消费准则。应该反思的是谁给合资车企如此低的门槛。
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所谓公正公平都是嘴上说说。能拯救本土品牌的,唯有政策。合资品牌占有的市场份额,让出一半给本土品牌,本土品牌会活得相当滋润。当然,政策不能白给。对本土品牌也得有要求,必须短时间内有所突破,靠政策才能存活的汽车品牌,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