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评奖过多过滥惹人厌
近年来,中国汽车评奖多如牛毛,过多过滥,得奖的汽车厂家拿奖拿到手发软。有的汽车厂家无暇参加颁奖仪式,评奖机构只好派人送奖上门。其实,评奖本来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干了一年,到了年底,评个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先进,鼓励后进,本是一桩好事。可是,评奖太多,好事就办坏了,让人有些厌倦。
某汽车厂家告诉我,他们每年获得的奖项,足有四、五十个,领回来的奖杯奖牌,都没有地方陈列。从评奖机构来看,有相关机构、还有媒体和网站。相对而言,协会、学会评出的奖项还是比较公正和权威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前几天在苏州召开汽车流通行业年会,公布了协会评出来的2012年度汽车流通行业风云人物奖和卓越贡献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前几天也召开了年会,颁布了2012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该奖是国内唯一面向全国汽车工业的科学技术奖。设奖二十年来,始终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并以其严谨的学术作风、严格的评审制度,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为汽车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的重要学术荣誉。
汽车媒体评出的奖项,可以说是良莠不齐。广州车展期间,本人参加了《汽车杂志》和腾讯汽车联合主办的汽车用品和汽车年度车颁奖仪式。这一评选已经坚持十几年,本人作为评委也有六、七年了。最近几年,这一评选把网民和专家意见结合起来,既有权威性,又有广泛性。从评出来的产品来看,确实代表了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还有一些专业网站和专业杂志评出来的奖项,也很有权威性,被广大汽车厂家和汽车爱好者所认可。
但是,许多汽车评奖既不权威,也没有公信力。有次我从广州回北京,在飞机上看到一家报纸登载的评奖结果,一款还没有上市的车型也成了获奖车型,有点匪夷所思。 还有些汽车媒体和网站评出的奖项,和广告联系在一起。你给我投放广告,我就给你奖,不给广告就不给奖。变成花钱买奖牌。这种评奖,已经堕落成一种敛财手段,根本谈不上公正、公平、公开。
尽管汽车业界对评奖过多过滥早有微词,但是各种评奖仍然如火如荼。除了其中有利益所在之外,与管理不严也有一定关系。
为了遏制形形色色的评奖活动,前几年中央有关部门发出通知,禁止新闻媒体主办各种评奖活动。央视二套很有影响力的年度车型评选(微博)也被主动取消。但是,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很多政策出不了中南海,北京的主流媒体不再评奖颁奖,挡不住众多地方媒体和网站继续我行我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当前汽车评奖过多过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汽车厂家对奖项的盲目追逐,也是汽车评奖过多过滥的一个原因。在大氛围下,如果一个汽车厂家年底拿不回来几个奖项,似乎有些丢人。于是有厂家年中就开始运作,投入一定资金,为年底拿奖铺路。有市场需求,自然就有人来提供奖项,况且还是一条生财之道,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