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企业的角度来说,没有一家汽车企业不愿意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因为,市场增长的本身就是就是收入,就是利润。然而,在一个竞争的汽车社会中,在一个汽车市场的增长必然会要慢下来的客观存在中,还有哪一个企业愿意高速增长呢? 不过,在中国汽车市场持续了两年的低速增长以后,新一轮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有望到来。
城镇化的推动
这次的高速增长并不是来自于汽车市场的刺激政策,虽然许多汽车企业都在呼吁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以保持汽车市场的增长恢复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比如,2012年一度传出政府将再度出台类似2009年的汽车产业刺激政策,比如扩大化的汽车下乡政策。不过现在不用再考虑汽车市场是否会有直接的刺激政策出台,因为中国即将实行的城镇化改革必然会带来汽车市场的间接增长。
城镇化改革比如带来人口的集中,带来交通环境的改善,带来部分人收入短时间内的提高。有钱、有路,自然就有需求,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展开,汽车市场的需求将逐步释放出来,汽车市场的增长将因为城镇化而进入新一轮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周期。
但是,假如2013年政府再出台类似2009年的汽车产业的刺激政策,那么汽车产业必然会再次失去理性,进入一个高速的增长周期。短期内,高速增长有利于每一个汽车企业,但是从长期来看,高速增长的车市是许多汽车企业的毒药。
自主品牌受压
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自主品牌。为什么?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仍然与外资品牌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必然是外资品牌的增长速度快于自主品牌的增长速度。这样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将会越来越高。
这种危险因素更因为外资品牌的渠道下探以及推出更多的中低端产品,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因此,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需要的不是高速增长,需要的是时间。
2009年以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开始逐渐实施转型,这种转型带来了自主品牌的实力的不断提升。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差距在于品牌形象,但是品牌形象的根源在于品质、在于需要的把握、在于技术的高低。由于目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几乎都实行了机器化、自动化的生产线的改进,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越来越多地与跨国零配件公司合作,从而保证了汽车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
但是,这种品质的提升还需要一个时间的积累。这种积累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硬件基础获得改善的同时,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来达到管理方面的提升。另外一个方面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者的认知惯性造成了自主品牌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产品的品质,以扭转自主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低质低价的品牌形象。
因此,如果汽车市场过快的增长,那么汽车市场饱和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就必然缩短。这种增长周期的缩短则对于竞争力较弱的自主品牌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因此,如果能够让这种饱和的周期延长,那么自主品牌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并在市场达到饱和之前享受到更多的市场增长的机会。
交通环境的压力
汽车市场过快的增长,不仅仅是不利于自主品牌的长远发展,最大的问题其实来自于交通环境的压力。这种交通环境不仅仅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的布局与建设,还包括交通文明环境的改善。
交通拥堵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大中城市的一个常态,有人说是因为政府管理的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交通环境的改善速度,任谁来担任地方政府的领导,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汽车市场的增长是即刻见效的,增长30%的话,那么就必然会在道路上多出30%的车辆来。但是交通拥堵却是只能缓慢改善的。不说道路交通设施的硬件的改善需要大量的投资以及比较长的建设周期,最困难的是交通文明建设的改善。
2013年,中国的交通法规执法力度大大加强,但是即使如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善交通文明,也并不现实。因此,一个比较低速的,与交通环境改善相适应的汽车市场增长速度才是最合适的。
环境污染的矛盾
有人经常抱怨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当前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就是汽车的尾气排放。随着汽车社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对于环境污染的伤害越来越深。
固然,现在政府正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政策实施效果来看,新能源汽车要想大规模实现销售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即使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强调的那样,201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50万辆,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500万辆,这对于汽车的尾气排放改善也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的意义。
因为,到2015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会突破2个亿。到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会突破3个亿。在这么多的汽车保有量中,区区50万、500万的新能源汽车又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但是,我们可以追求汽车市场的一种低速增长,给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腾出更多的时间。其实,如果有更好的市场推广模式,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十年以后必然会有巨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