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国汽车产销数据很有意思:2012年,汽车产销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33%。其中乘用车产销1552.37万辆和1549.52万辆,同比增长7.17%和7.07%;2012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48.50万辆,同比增长6.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9%,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汽车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据中汽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2012年汽车整车出口增长明显,达到105.6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9.7%(2011年增速为49.5%)。出口企业前五名分别为奇瑞、吉利、长城、上汽和力帆,其中奇瑞和吉利均超过10万辆。
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点:乘用车平均增长7.17%,自主汽车增长小于平均增速一个百分点,扣除出口海外车辆,差距更大。同时市场占有率下降了0.4百分点。很多人会认为这个数据说明自主并没有像媒体报道的那样脆弱,至少在今年大家都在喊着自主危机关头的时候增长只比平均高增长小一个百分点。事实是,今年汽车行业最惹眼的一件事情是日系汽车收到钓鱼岛事件的冲击,自主汽车在这个事件的挽救下,全国人民的“抗日救国”的前提下还是未能达到平均水平。
第二点:出口海外前两家汽车企业目前的盈利状况尚不如意。但是作为第三的企业实现了盈利。
所以我们要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自主汽车出走海外?为什么在国内落寞的情况下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未来我们能否依靠这些取得成绩拼个天下?且听笔者一一解答。
1、自主汽车在中国被打击
从分析上来看,很多政府政策打击自主汽车,这点说上去好像自主汽车很委屈,事实是就是这样。政府名义政策支持自主汽车,实际上政府限购,尤其是采用车牌竞标的方式的政策是一个奇葩。比如上海的限购政策,等同于很多自主汽车品牌根本无法进入,因为一个拍照的价格都比你整车的价格贵,估计这样的事情也只发生在中国吧。再者,从上级的政府发布的一些排放法规来言,这些自主汽车本身就没有核心部件的研发能力,现在这么限制意味着就要进行多项部件外购,直接带来了整车售价的增高,从而和潜在的一些消费者失之交臂。
合资汽车在打击自主汽车,去年多位专家分析中国汽车市场井喷,合资汽车主要专注于售价较高的车辆,所以,不会顾及到与自主汽车竞争低端市场,但是从2011年汽车市场饱和,低端市场进入了合资眼界,从此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挤压。
2、海外生存亦非长久
就像前几年,中国汽车市场井喷的时候,大家都在追逐自己的猎物,无暇估计其它汽车制造商,所以能够出现“加价提车”这种怪现状。但是今日近两年的档口,“七万”之争的概念被提出了,合资车在市场放缓的时候开始探水“七万”下限,所以中国自主汽车市场份额被抢占。
这种情况如果持续的话,中国在海外的一些市场,会以同样的原因被这些汽车制造商挤走,最后挤得无路可走。
所以,海外出口过百万是好事,要清楚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成绩。笔者很赞扬冲向海外占据位置,不过有一点很清楚的事情是我们拿什么样的技术去占据海外市场。前几年中国南部有一家很有名气的电动车厂商,发展态势非常迅猛,一瞬间似乎代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希望。不过这个新启之星跌落也是最快的,除了经销商退网,大范围的裁员,利润大幅度下降亏损,很多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这很简单,技术积累没有到达一定层次,以至于出现了名过其实了,最终的结果当然卖出去的不再是口碑而是负面新闻,以后的生存也将更加难了。同样的道路适用于走向海外的汽车企业,希望这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市场成熟后,能够就像接受你们的汽车并再次成为你们的回头客,这样你们的任务才真正完成,才真正值得的高兴。
3、自身不给力,无法进入"拼刺刀时代"
如果上面的分析还比较好理解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自主汽车也在打击自主汽车。有人经常骂自主汽车,并且和足球相提并论。当然一方面两个行业的技术都缺乏核心,再者拿目前的中超来看,外援为主,钱被这些外援赚取了。汽车行业同样的道理。行业内几位资深专家都说,自主汽车到了生死维艰的关头,这点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类似限购政策持续出台,自主在城市的发展将越来越小。不仅如此,合资汽车在目前这种市场放缓的状态下,努力下探,对自主汽车各方面损伤也是很严重的。
当然自主汽车本身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间,前几年的时候各个自主厂商都发布了很多新车型,关键核心技术没有很好的完善和沉淀,主要致力的销量在市场放缓的时候基本上无法和来自国外合资汽车面对面竞争。前段时间,两家汽车互相争吵对方山寨了自己的汽车技术,作为中国两家很主要的汽车制造商,这种争吵更多意义在于车市放缓后战场被缩减到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原来都在涉猎猎物,现在猎物没有了,开始拿着猎枪对准了猎人。
当然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便是想一下子买到一个技术外援,然后自身的技术实力一下子上升。这是任何人都想要的结果,同时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所有这些人士都在努力这个途径,纵观过去三个月,中国汽车制造商来北美汽车挖人,机会全中国主要汽车厂商全来了。不是同样的状况也不会有这个同样的举动,在拼刺刀时技术不过关才想到了临阵磨枪,不知道是自主汽车的悲哀还是我们民族思维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