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召开以后,国内的汽车大气候已经一边倒的倾斜了自主汽车。特别是公车采购问题上,更是只有自主车才能允许进入公务车采购,这在声势上的确让国内汽车颇有些群情振奋。似乎有如此的市场订单,自主汽车没有不发展的道理。然而,对于有关方面的测算看,公车年采购量约在20万至40万之间,如果按照这个数次与自主制造在市场上形成对接的话,自然会使自主汽车的份额有很大的提升。而如果考虑到公车改革问题以及对公车采购方面的难点现象,现在就说公车采购是自主汽车的救命稻草,显然是为时尚早的。
应该说,公车改革有了这么多年的经历,到现在仍然成效不很显著,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改革的办法不科学以及下有对策问题严重所致。所以,针对公车采购所倾向的扶植自主办法,是否会发生上述的状况、是否依然存在着各地与各层次对公车采购的不同认识,自然就会使公车倾斜于自主汽车的问题,不知要拖上多久。甚至,仍会在具体实施中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尴尬,由此不难看出,在公车改革与自主发展问题上,落实到位往往比声势更重要。
公车采购倾斜自主机会难比以往
对于公车采购来说,显然是倾斜自主汽车的最重要一环。虽然说,每年的公车采购份额不为少数,但正是由于有了政府作风上的转变以及采购程度越发规范与法治化,自然就会使自主汽车的利润越来越少,这就与过去公车采购随处祭出大手笔、显然不能够同日而语的。所以,如果自主汽车不能明确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纵然是拿到公车采购大单,也可能会造成顾此失彼问题的。
对于政府作风上的变化,已经从上到下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尤其是在领导人带头作用的推动下,政府作风改善就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公务车的采购与消费。同时也需要看到,早在前两年,前工信部领导就曾在一些正式场合谈及到,领导用车与公车的不同关系问题,这难免就会让公务车的向自主倾斜,形成不同的采购类型。而人们一直诟病政府商品超值采购问题,相信也会因政府作风改进而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再指望着搭上公车采购这班车、就能够在“钱”路上一帆风顺,显然是不很现实的。既然公车采购的利润越来越少,如果那这样的优惠来对待自主汽车,显然就会出现使自主汽车意想不到的各种问题,这恐怕才是最值得各方深入反思的。
自主汽车准备如何为何至关重要
可以说,政府采购向公车倾斜,已经从2009年即开始执行,但是至今日,其效果仍然难以见到更好的成效。这不仅是因为,采购的办法上各村由各村的高招;而且,针对能够适用于公务的自主汽车,在很多方面也是不足的。这就需要,产品相对单一的自主制造,更要强化自身的多元制造能力,才能够进一步满足公车的各层次需求。否则,自身在能力难以达到的情况下,就自然会在已到手的份额上拱手相让了。
从2009年起,公车的采购份额自主就不能够低于百分之五十,但在正式的采购中远远达不到这样一个份额,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自主车不能够满足购车的需求和标准,这难免不让人们将排斥自主汽车的标准与人为因素联系在一起。所以,尽管自主汽车的进不步有目共睹,但如果在多元制造上仍不能进一步提升的话,自然会使扶持自主汽车的努力无能为力,到那时自主汽车的份额被抢走、就怪不得任何人了。同时也需要看到,由于公务车的使用,往往不同于社会普通车辆,这必然就会在质保等问题上,更加受到关注与严格的管理。所以,考虑到有武汉出租车被大面积召回和兑换的问题存在,这也同时给自主车应对公车采购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挑战。
客观地讲,公车倾斜于自主是大势所趋的问题。无论如何也都需要政府公务车用好自己的产品,这在哪个国家都有着不成文的定律。所以,在国内呼吁公车采购自主车的时候,既需要公车采购方面少些花样多些真诚;更需要自主企业在技术与创新上多下功夫,这才是逐渐吸引公务车与社会车辆的最根本前提。
如果只单纯地认为,有了公车大单就可以抓住救命稻草了,那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且不说公车仅占到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二到三,就是自主车能不能真正达到公车的标准,还需要在现实中得到检验。所以,自主汽车自强,才是最为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