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突发的,但其实很多驾驶行为或方式都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上升,如闯红灯、不按交通规则行驶等,其中酒后驾驶行为引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大。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报告中,大约有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正因为酒后驾驶带来的危害极大,在2010年8月,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八)草案,醉酒驾驶将被判刑。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道理虽然人人懂,但酒后驾驶行为却屡禁不止,时有发生,甚至有些车主还搞不清喝酒对驾驶的影响究竟在哪里,以下是喝酒对驾驶产生的影响,不妨了解一下。
第一、喝酒后触觉能力会降低。饮酒后驾车,因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第二、喝酒后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会延长,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
第三、喝酒后会产生视觉障碍。当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3%时,就会导致视力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不具备驾驶能力。如果酒精含量超过0.8%,驾驶员的视野就会缩小。甚至于醉酒的驾驶员只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很小一部分。
第四、喝酒后会发生心理变态。在酒精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对周围人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做出力不从心的事。
第五、喝酒后身体会出现疲劳。饮酒后易困倦,表现为驾车行驶不规律、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行为。
说到这里,很多人不禁想问喝酒后要过多久才能开车?其实啊,因为不同的酒的酒精含量不一样,像红酒、白酒、啤酒,得看具体喝多少来定,而且不同度数的酒,不同的人喝不同的量也会相差很大。有些人认为晚上喝酒,第二天就能开车。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对于具体的时间,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因为每个人喝酒的量不一样,每个人对酒精的代谢也不相同,这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不过按照大概的标准来算的话,如果头一天喝得比较多,烂醉如泥,建议第二天最好别开车,至少要歇够二十四小时,这样稳妥一点。如果只是喝了少量的酒,比如一小杯啤酒或者一两白酒,五个小时之后开车最保险。而如果想早一点儿醒酒,可以多喝开水、蜂蜜水或者酸梅汤,也可适当小跑出汗。
另外,如果喝了两瓶啤酒或者三两以上的低度数白酒,司机必须20个小时以后才能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