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主汽车的发展,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无论是社会呼吁、还是政策倾斜,都明显的将焦点放在自主汽车发展方面。然而,就自主汽车真实的发展现状来讲,对于政策,显然是不能依赖等、靠、要的,这就不如先重视自身的做细做精,再在政策的推动下快步发展,这才能够形成水到渠成的发展模式。否则,只更多地将心思用在政策的扶植层面上,很可能会错失掉本该有的发展良机,这才是自主汽车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至于,自主汽车对于政策方面来说,盼着政策能够很有效的推动,显然是无庸质疑的。但需要了解的是,政策对一个产业的推进,既要从整体入手、又同时不是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这就需要从自身的优势切入,使政策能够很好的与自主发展相契合,这才是最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在政策倾斜自主汽车方面,已经出现了政策与执行力上的差异以及政策扶植不到自主车点上的诸多问题,这自然就更需要自主汽车明确,政策的救急与救穷关系。所以,对于盼着政策降临的自主汽车而言,与其漫无目的的等待、就不如靠自身的发展吸引政策倾斜,这才是合理面对政策支持的最明智做法。
政策与执行力差异容易让自主车看得见摸不着
作为政策层面对于自主汽车的支持,可以说已经有过无数次很大的契机。像几年前的汽车下乡、小排量补贴等政策,可以说都是针对自主汽车推进而制定的。其结果,已经使自主汽车在占有率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国内汽车市场需求的提升以及国际品牌的全方位引进,类似的政策的扶植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就是市场呼吁公务车改革向自主倾斜,从而使占一定比例的公车采购,能够以大单的方式面对自主汽车。然而,也需要看到,在公车采购问题上,早在09年就已经有了公车采购自主不得低于百分之五十的要求,其结果,显然是不够理想的。如果,按照这样的现象推断现实的看公车采购倾斜,自然不可能达到让自主发展满意的结果。
究其原因,这既有政策与执行力方面的差异问题;又有自主汽车过于看重政策倾斜,而未从自身着手吸引政策的问题。所以,为了不使自主汽车过度的依赖政策,更需要让自主车企要明白,纵然就是百分之百的倾斜自主汽车,不过是才以往市场上使占有率提升了一点五个百分点(公车只占市场销量的百分之三左右)。更何况,政策要求与具体执行方面,还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差异,如果,自主汽车还在将希望过于集中在扶植政策上,显然就会使失望大于希望收场。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针对政策扶植自主,各个企业也都在想方设法的推自己的自主产品,甚至,就连合资企业也都在试图发展自主品牌。这就无疑会让政策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所以,自主汽车与其要更多的政策倾斜,就不如靠自身的特有优势吸引政策扶植,这才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面对政策扶植自主汽车更应靠自己
对于自主汽车,靠政策的推进得以在份额上抢到半壁市场,这只能说是外在动力影响自主的结果。而怎样用自身的优势与政策扶植所契合,更是决定政策推进后成效如何的关键!向国内发展小型车,显然就是条正路。因为,在国内汽车制造伊始,就将小型车确立为主导产品,一直以来这样的制造优势从未改变过。而一旦将发展目标,设定为公务车多元化的产品方面,不仅容易失去自主车的制造优势、还容易使自身与国际产品搅入到鏖战之中,这就会形成以己之短面对国际产品之长的问题。所以,自主汽车对于越来越高的政策与社会呼吁,更应该以可遇不可求的心态进行面对才成。
由此就不难看出,对于自主汽车的扶植,切勿将关键焦点只放在公车采购层面上。还要在政策的细化以及根据国情来进一步扶植,这才是政策合理契合自主发展的关键所在。像公车采购,就需要按需进行,而不是一股脑的全然自主,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仅自主汽车的技术难以达到全面的要求、而且也会此造成更多市场壁垒嫌疑,从而给自主车造成更大的压力。同样,能不能造成为自主而自主的新问题也未可知。所以,与其要在政策上一边倒的倾斜于自主,就不如先从自主车的技术短板上给予针对性的倾斜,如对一些自主企业针对性的扶持研发、对一些企业特定的扶持工艺等等,这或许才是扶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
之所以说自主汽车不应该过分依赖政策的倾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一旦落位,就会有比自主车企更多的力量寻求分一杯羹,而自主汽车显然不能把心思过多的用在等靠要层面。而一旦政策的推出在时间上不能保障及时、或者出现执行力方面的差异的话,自主汽车所遇到的问题就只能会更大。
所以,在自主汽车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技术提升、竞争力强化的时候,只有用可遇不可求的心态面对政策倾斜、用自身在技术上做精做细的能力表现自己,这才是真正能够吸引政策扶植、却不影响发展的重要方式。也只有如此,自主汽车发展也才会顺风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