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正式实施已进入倒计时,随着10月1日的临近,业界的讨论声越来越大。倾听各方声音,虽然汽车“三包”在相关规则条款上被指“先天不足”,但相对于过去而言仍是一个重大进步。
汽车“三包”政策从2001年第一次面向全国公开征求意见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经历了各种争论和非议,如政策制定过程中面临的法律属性、标准制定难、配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而今新的汽车“三包”虽然仍未能完全解决此前存在争议的所有问题,但却严格规定了消费者、经销商、汽车厂商的责任和权利,并为三者提供了一个公正的平台。
事实上,对于一台由1.5万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精密仪器来说,汽车“三包”政策相比普通家电、手机等产品难开展得多。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的那样,第三方鉴定结果厂家能否认可?经销商退、换车的损失厂家能否承担?诸多实际操作层面可以预见的困难都在挑战着相关部门和消费者的神经。
那么,到底怎样面对汽车“三包”才是正确的态度?一位车企老总的说法值得借鉴,对于消费者来说,享受到新汽车“三包”规定的退换车、包修政策的前提是需要按照产品使用说明规范的保养周期到4S店做定期保养;对于经销商来说,他们需要不断壮大自己的售后服务团队,提高售后服务专业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准、细致的服务;对于汽车厂商来说,新汽车“三包”的严格执行势必会促进其在产品质量上不断精进,在售后服务领域不断提升。
也就是说,汽车“三包”是一块试金石,只要消费者、经销商、汽车厂商能够各司其职,其施行必然将促进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正向、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各方面相互扯皮,推脱责任,汽车“三包”则必然会因为权、责、利界定不清等因素而大打折扣。
规则制定出来了,实施后的效果如何还要看各个主体如何去执行,只要以更多的正能量去推进,必然会促使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