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8年开始,我国首批进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锂动力锂电池将面临报废回收的问题。据预测,2018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废旧回收市场将初具规模,累计废旧动力锂电池超过12GWH、报废量超过17万吨,从中回收钴、镍、锰、锂、铁和铝等金属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将超过53亿元。到2020年,我国车用锂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会达到20万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动力锂电池回收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实际上,2015年报废动力锂电池累计为2~4万吨,对应的电池回收率仅为2%,即0.04~0.08万吨。以现有的回收能力,想要担起未来20万吨的“重担”,无疑是杯水车薪。
政策:紧锣密鼓,相继出台
2016年,国家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政策明确了责任主体,即谁污染谁治理。这也就意味着动力生产企业和汽车制造商在动力锂电池回收的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确定对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体系,加强报废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管理。
2017年2月初,工信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建立完善废旧动力锂电池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推进废旧动力锂电池梯级利用”。
现状:迫在眉睫,压力重重
工信部数据显示,2009-2016年上半年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67.4万辆。不远的将来,这批新能源汽车的车用动力锂电池将面临着“回收”窘态。
纵观我国锂电池回收现状,市场上动力锂电池的回收主体主要有回收小作坊、专业回收公司,缺乏以动力锂电池生产企业或电动汽车企业为主体的回收体系。同时,国产动力锂电池型号众多、电池包结构不统一,组装工艺和技术千差万别,拆包过程对生产线的整体技术要求非常高。而市场上的回收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工艺设备落后,也无法避免少数不具有回收资格的企业非法从事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但如果交由依法注册纳税的正规企业,取得资质并按照国家标准排放,势必会在回收价格上缺乏竞争力,尽管梯次利用在理论上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案,但对目前的锂电池来说却很难实行。
如今,政策的出台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对企业提出了强制措施,另一方面也给电池回收市场描绘出了“未来无限好”蓝图。出于多方考虑,一些企业纷纷开始布局。这其中不乏传统回收企业、冶炼企业、材料企业、电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企业等。然而回收行业有它的行业特性,仅凭借一腔热血、缺乏技术沉淀,很难做得长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