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第三批,共有25家电池企业入围。而国内新能源车企采用最多的日本松下、韩国三星以及LG化学等国外电池厂商,均未被列入目录。按照规定,从今年5月1日开始,未采用入围企业电池的新能源汽车,将无法获得补贴。这将意味着,此前因为采用LG、三星等日韩系电芯的本土多家车企,将会陷入失去补贴或无法销售的困境。
我们抛开政策是否有违市场规律不谈,从LG的角度出发,政策是否真的关乎其在中国市场的命运?编辑认为长远来看,LG终究能在中国市场“独霸一方”。
LG满足中国整车厂商诉求
LG和三星电芯,在业内都是公认为能量密度高,一致性好,后两者还因为规模效应而相对拥有成本优势,对自主品牌打造高性能、低价格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中国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对LG、三星等外来电池厂商情有独钟。降低自身成本、提高整车质量、零部件“高端化”,这都满足了整车厂商诉求,何乐不为呢?
我们车企很为难!
与此同时,政策的转变也是让车企很为难的,由于使用了LG的电池无法进行销售和获得补贴,要想切换电池,又得耗去车企相当大的成本。如上汽最新的一款新能源汽车,按照原计划,11月即将上市,而《通知》规定从7月1日起,未进入推荐目录的就不再享有国家和地方的补贴。如果无法获得补贴,整车就会毫无竞争力,上汽数亿的投入都可能打了水漂。等切换电池以后再上市,恐怕已经贻误了销售良机。
本土高性能电池供不应求
新能源汽车每年以200%至300%的速度增长,而电池厂虽然有上百家,但符合乘用车标准的电池厂,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这些本土电池企业上足了马力生产,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LG作为三大动力电池供应商,首先电池技术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其次产能方面,LG化学南京工厂于去年10月竣工,计划从2016年开始为在中国供应超过55万件电池产品,这又完美地“迎上”市场的需求。
未来政策放宽,我等大显身手
如今,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是政府急于出手规范动力电池制造市场,谋求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本土电池厂商创造机会,缓解他们与国外技术大亨竞争压力。虽然目录会对我国现有的动力电池企业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录对外资企业的“阻挡期”一定不会长久,对于国内电池企业来说只能算是“短暂的春天”。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引导始终发挥着巨大作用,市场还未真正激活,但就现在来看,出于行业本身问题的暴露,如骗补等,国家政策优惠程度正在逐步减小。这对LG这种外来制造商来讲,势必会在未来取得市场先决权,在中国市场大显身手。(来源:电车汇作者:长风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