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初交管部门顺应民意称:闯黄灯暂不处罚!关于闯黄灯的问题,我在此前的博客、微博里多次阐明了我的立场:交通法规应该得到严肃执行,但目前的信号灯设施并不足以保证被执法人安全的情况下就严肃执法,这必然会导致利益可能受损的车主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舆论近乎一边倒的抵制就不难理解,目前交管部门对闯黄灯执法缓行有损公信力,在红绿灯的问题上确实应该改革,但究竟改哪些,这个需要慢思考。
什么叫慢思考呢?这是受最近一本名为《思考,快与慢》的书启发。在这本书里,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作者认为我们人类有两套思维方式,一种是直觉的快速判断,它总是按照常识来迅速判断,另一种是讲究逻辑的慢速判断,它不会被常识误导。在闯黄灯这个问题上,直觉上的判断应该是严格执法,因为交通法规对黄灯净空道路的功能是有明确定义的,既然要净空道路,如果黄灯亮起仍然有车辆通行,如何保证净空呢?
事实上,黄灯的功能并不都像交管部门定义的那样,在很多城市,零点以后很多路口都是黄灯闪烁,这表明驾驶者可以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自由通行。这种对黄灯功能的灵活运用其实也导致很多恶性交通事故。有网友甚至据此写出段子——某男晚上遇到闪烁黄灯,受扣6分的威慑不敢通行,由于在路口有摄像头,不能打电话,更不能倒车,当天下雪,车牌还不能被雪遮挡,否则扣12分,结果车主折腾了一晚上……这种笑话调侃的是此次严格执法提到的若干问题点。显然,只有对黄灯严格执法遭到集体抵制,类似遮挡号牌扣12分的严格处罚也没有车主跳出来反对。这表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公众是有共识的。
如果我们放慢思考,我们应该多思考设置黄灯的初衷,目前英国等有上百年汽车道路交通管理历史的国家也有黄灯,但黄灯的主要作用是红绿灯转换提示,当绿灯或者红灯即将转化时,黄灯会同步闪烁,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在绿灯或者红灯之后闪烁,黄灯的同步闪烁可以提醒车主在绿灯时迅速通过,或者在红灯时准备启动车辆。至于中国交管部门所说的净空道路的功能,通过延迟不同方向的红绿灯开启和关闭,完全可以实现同样目的。中国目前新设置的一些红绿灯有读秒设备,这也起到了类似英国黄灯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黄灯其实没有存在的必要,很多道路的红绿灯也确实都是立刻转换的,并没有设置黄灯来过渡。但大多数城市并不具备红绿灯读秒设备,要更换或者调整黄灯的设计,不仅要修改法规,同时在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也成本巨大。
如果我们对黄灯的功能有共识,我相信在是否应该处罚闯黄灯方面就有共识。在现阶段,闯黄灯到底是否该处罚,这个有交通法规,没有什么含糊的。从直觉上,我们应该支持严格执行交通法规,这是遏制交通事故、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要求,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几千年来“差不多先生”太多,总是在规定之外留下一些缓冲地带。比如我们常说“红绿灯”,按照中国文化的逻辑,黄灯必然是“红绿”之间的缓冲地带,必然应该是法外容情的地方,你现在要对文化层面需要法外容情的黄灯较真,那就是不尊重民意,不尊重国情。必然遭遇民意舆论的集体抵制。
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要坚持改革就必须要有革故鼎新的勇气,交通执法层面有法不依的问题比较多。比如特权车问题、超速超载问题、行人闯红灯问题、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走公交车道、不系安全带、开车打电话问题等等。闯黄灯问题当然也是其中之一,但它是否就是最需要改革的呢?从民意支持的角度看,过去几年对酒后驾车的严格执法就受到公众的共同支持,改革不应止步,如果今年不是选择闯黄灯这个问,而是选择对特权车严格执法,我想这同样会得到公众和舆论的集体支持——至少逻辑上想象不出对少数特权车严格执法会违背牛顿定律。
道路交通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要保障道路交通使用者的安全和畅通。随着中国各个城市都相继进入汽车社会,交通设施也迫切需要升级改造,类似“绿波”技术,类似带读秒功能红绿灯都会陆续“上岗”,技术和设施的升级是可以消弭“闯黄灯”问题的,既然如此,交通管理更应该从时间无法消弭的那些问题开始改革。
比如特权车的问题就不会因为时间而减少。如果道路畅通,特权车的存在不会给乘坐地铁的使用者带来太多困扰,道路越拥堵,特权车所得利益越大,而其他驾驶者利益受损就越严重。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特权车是少数,闯黄灯是多数,但不解决这个少数问题,大多数车主都会怨声载道。
相反,先去解决那个可能多数人都会犯的错误,会遭遇更大的抵制。2013年是变革之年,我们期待道路交通管理者采用“慢思考”,保持继续改革的热情,不要因为公众抵制就放弃改革,但得认真思考改革的路径选择,多改那些受公众欢迎的交通顽疾,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